“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专家的诊疗,既方便子女照顾又省钱。”“我忍受了40多年的腰不疼了,唐教授真是‘神医’‘活菩萨’啊!”“有家医院原本是让我换膝关节的,唐教授看了我的片子,又仔细查体后说没必要手术,减少走路保守治疗两个月就可能好转,这一下给我省了小十万块钱……”走出诊室后,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泪流满面地跟记者说。3月28日—31日,湖南省临澧县中医医院国医馆一楼候诊走廊里,这样的感慨和赞叹声不绝于耳。他们口中的“神医”是指北京骨科名医唐海教授,他是响应国家“优质资源下沉、振兴乡村医疗”号召,前来当地义诊和授课的。短短四天,他为百余名患者解除了多年的颈腰椎部病痛。
唐海,1962年出生,祖籍四川,1985年、1991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骨质疏松与关节病研究中心博士后学历,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骨科相关疾病研究与治疗,擅长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及脊柱疾病的外科治疗,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他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早开展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俗称“骨水泥”)的人。
听闻唐海教授骨科技术过硬,今年早些时候,临澧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黄海山和院长李小平就与唐海取得联系,希望他能到当地深入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现状和患者诉求,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乡村医疗提升。经过多方沟通,唐海安排好北京的工作后,于3月28日早上到达临澧,为20多位慕名而来等候良久的患者进行了诊治。
得知北京的骨科名医要来免费义诊,临澧县十里八乡的患者奔走相告,早早就排队挂了号。义诊第一天,候诊的人就排起了长龙,坐轮椅的、拄着拐的、被家人搀扶着的、腰疼到无法落脚直立的……很多患者辗转看过不少医生,吃过不少药,甚至做过手术,他们把治愈的希望寄托到北京专家身上,当然也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61岁的村民赵小英因腰疼被诊断为椎间盘突出,当地医院要求她做手术,费用大概2万块钱。考虑到手术风险和经济原因,她采取了保守治疗,在床上断断续续躺了大半年,最近三个月更是疼得走不了路,只能坐轮椅出行。3月29日下午,老人坐着轮椅前来问诊。经唐海查体、看片后判断,赵小英的腰疼并不是椎间盘突出造成的,而是腰椎小关节错位引起。趴在治疗床上,唐海仔细地为她寻找压痛点,摸索到错位的关节后一提、一转、一掰,听到轻微的一声“咔”后,老人明显感觉腰部轻松了。“下床走走!”听到唐海的声音,赵小英的老伴赶紧说,“不行,她走不了,会摔的。”“放心,她肯定没问题,大胆走!”在唐海的鼓励下,赵小英下床试着走了几步,没想到真能走了,而且越走越顺,腰也不疼了。短短几分钟,她老伴的面色也从担忧保健产品,到惊喜,再到如释重负。门诊室打开,外面候诊的患者看到坐着轮椅进去的赵小英自己走了出来,都纷纷感叹:“太厉害了!”“真是神医呀!”赵小英的老伴也高兴地说:“今晚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何家道今年77岁,28岁那年抬抽水机扭了腰,后就一直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又扎针又贴膏药,但他始终弯不下腰,坐下、站起都十分困难,一米八几的大个,就这样坚持了49年。经唐海诊断,他是长期小关节错位造成的。经复位后,他从诊室出来,记者问他“好些没?”他做了个从地上捡东西的动作,高兴地说:“你看,好了!”
3个月前半岛真人,66岁的周必清因骨折实施手术,术后出现胸椎后凸畸形及胸椎管压迫神经引起的相应神经症状,大便无力。对她的情况,唐海建议手术,否则慢慢会大小便失禁。“您可以和家人商量一下,如果愿意手术,我可以给你做,争取尽早恢复。”听到唐海的承诺,患者二线时许,饱受胸、腰、背部疼痛折磨的周必清第二次躺在手术台上,接受唐海主刀治疗。和唐海一起做手术的临澧县中医医院骨二科主任罗文兵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术后第四天患者已经下地,大便无力症状得到改善,复查显示,后凸畸形情况也有所恢复。
四天来,绝大多数人经唐海诊治后都获得了满意效果,“神医”“活菩萨”等感叹之声不绝于耳,有患者走出诊室后立刻买了一大袋零食送给唐海,用纯朴的行动表达真诚的感谢。
今年2月以来,卫生健康领域接连发布重磅政策,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不同层面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设计了路线图,为新时代“强基层”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活力。尤其是《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村级巡诊服务,面向乡村两级做好派驻服务,推动服务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生、好医生。
唐海从北京大医院下沉到临澧县中医医院进行义诊,是积极落实卫健委要求的举动。这次义诊也让他深刻了解了基层患者的就医需求和求医不易,感慨颇多。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认为基层医疗可能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些。
诊疗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此次问诊中,唐海发现患者带来的影像报告中很多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实际并不是,大部分都是因为提重物或者上下床时不小心导致的小关节紊乱或者错位,有经验的医生直接复位就可以解除患者病痛。但这个动作临床上有些医生可能不会做,因为复位既费体力,又不如开药、手术挣钱。所以医生除了胆大心细技术高外,还要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仁心。尤其在基层医院,如果复位能好,就可以帮农民患者省一大笔钱。比如,金女士因为车祸导致腰部骨折,在当地一家医院做了“骨水泥”手术后,仍然腰疼,走路要两个人扶着。她一直以为是手术没做好,唐海看完后觉得手术没问题,就是术后恢复中可能出现了小关节错位。复位后,金女士不用扶就能自己走,这对她的骨折术后恢复非常有利。
一直跟诊学习的罗文兵医生说,看到唐海教授亲自为患者复位,既佩服又感动。他们其实也学过体查,但真正看病时,大部分还是依赖看片子和手术,复位这种手法既想不到用,也不敢用,“这次跟着唐教授学习后,再看诊我就能用上了。”
基层检查设施和用药要跟上。唐海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日渐增加,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义诊中他发现因骨质疏松引起腰痛、关节痛,甚至压缩性骨折的情况非常多见,有些可能已经到了四五级的程度(最高六级),但来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几乎没做过骨质疏松检查,大医院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在基层医院要么品种非常少,要么即使有,医生也大多不知道怎么用,有些甚至因为用得少而停止进货。唐海说,要想提升基层医疗,好医、好药、好设备都得跟上。
患者的就医理念要提高。“我都70了,没几天活头,就不手术了。”“手术会不会越做越坏呀?”唐海说,看到患者宁愿忍受几十年的痛苦也不手术,心里还是挺难受的,“我理解他们的顾虑,有经济原因,也有对手术的担心。但腰椎疾病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在北京100多岁的高龄老人都愿意接受椎间盘手术,术后也恢复很好。我真心希望基层居民能转变就医理念,让自己高质量地生活。”
为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技术,唐海为临澧县18家卫生系统的200多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的专题培训,就新进展网袋技术、椎体金属支架撑开术,骨水泥的应用及术后管理等进行了讲解。义诊期间,临澧县中医医院12名骨科医生轮流跟班学习,唐海结合看诊案例实地教学,跟班医生虚心求教,让他们受益匪浅。
黄海山书记和李小平院长都是“80后”,是两位既有魄力又有远见的年轻管理者,一直致力于将临澧县中医医院打造成湘西北最好的中医院。“这几天相处下来,我深深被唐海教授的医术和工作作风所折服。”李小平说,虽然国家有扶持基层医疗的政策,也时不时地有大医院的专家下来交流,比如开个学术会、做个讨论等,真正像唐海教授这种扎扎实实下沉基层,为患者看病、帮医生提升技术的不多,这才是基层医疗最需要的。
黄海山补充说,在保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实际还面临一些困难:一个是来自医院层面的,一般大专家事务性工作都比较多,大医院愿不愿意让他们出来,同时基层医院有没有意愿邀请专家来帮扶,只有双向选择达成一致才能促成;二是绩效薪酬方面的,目前还没有明确、完善的给付标准和渠道,如果专家的后勤保障和后顾之忧解决不好,很难长期合作。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双下沉两提升”方针(指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临澧县中医医院从去年就开始探索,为“请进来、走出去”制定了长远规划,每年会从医院财政中单独为这两项留出预算。比如,为了提升医院外科的诊疗水平,他们请来长沙市中医院肝胆外科的整个团队进行“组团式”帮扶,每周有一人来出诊、手术、术后管理等。在他们的帮扶下,外科门诊量攀升,住院床位从20多个增加到40多个,从肝胆外科转院的几乎没有了,患者的诊疗满意度和安全性都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医院的医生培养起来了。”黄海山说,这次请唐海教授来,短短几天,就让这里的医生体会了大专家的专业度、可靠度和患者的亲密度,让这里的患者体验了优质资源带来的直接受益,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请进更多优质医生的信心。
虽然唐海教授已经结束义诊回京,但这几天仍不断有患者到临澧县中医医院打听:“名医什么时候再来医院出诊?”有的患者还遗憾地说:哎呀!专家来时,我不知道,专家什么时候再来呢?我们就盼他多来几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半岛真人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