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率使用知乎也有一段时间了,在邀请我回答的问题中,有一类问题问题非常多见:
保健品宣称有以下功效,如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消息源包括电视广告、报纸、社区推销和免费讲座,以及网上自问自答找水军打广告的。
亲朋好友,尤其是老人非常信任这些产品。产品价格不菲,一次要花很多钱买很多盒。
此类产品往往是保健食品,也有一部分可能有药品批号,但是存在可疑的夸大宣传。
公司不太知名,成立时间很短,以前都没见过,官方网站做得很粗糙,甚至压根查不到。
产品在网上的评价两极分化,一些人把产品吹得神乎其神,比药品还有效得多。另有一些人在使用后大呼上当、甚至出现严重健康问题,但是投诉无门。
这类问题问的保健品大多看上去都不太靠谱,但是我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底细,因此回答起来总是很为难。保健品行业非常混乱,但是人们总希望自己买的产品是可靠的医疗保健,会不厌其烦地针对特定产品和亲身经历提这类问题。虽然我不是什么医疗行业的权威人士,但是也了解一些医学知识。既然受邀强答,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需要先介绍一下自己探讨保健品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对保健品的看法。
保健品适合的人群往往比药品更加广泛。药品适合患有某些疾病的病人使用,而病人的身体条件是不如健康人的。例如,健康人喝少量的酒可能不会引起问题,但是一个有胃溃半岛真人疡或者酒精性肝病的人可能因为一次饮酒出现生命危险。出于类似的原因,药品管理比保健品严格。保健品不能宣称有治疗作用,更不能代替药物:
第五十四条 申请保健食品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方法、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及相关制定依据和说明等。
第五十五条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主要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2月4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对于知乎上保健品的问题,题主往往想问下产品有没有用,或者期待答主说明这个产品压根没用。在完全不看保健品种类情况下,一棍子打死所有保健品,多数时候也是健康、省钱又省事的。然而,许多销量很大的保健品,虽然不能宣传治疗作用或者代替药品,但是也是受到医学界关注的,甚至可能有一些相关论文来证明它们的功效。因此,深究下去,要求每件事都要言之有据的话,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大部分情况下,学术期刊更喜欢发表证明各类产品有效的研究结果。很多时候,直到一个保健品被怀疑是个大型骗局时,人们才会重新审查产品是否有效,发表阴性结果。厂家注册或者宣传某个产品时,准入标准不算严格,但是如果有人非要让答主用科学证据证明某个东西压根无效,并不容易找这方面的资料。
更棘手的是,我们市面上许多单一成分的营养补充剂或者植物提取物,包括但不限于白藜芦醇、辅酶Q10这类半岛真人的产品,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上都是能找到一些专业的医学论文的,虽然这些文章说的内容可能和平时我们吃的保健品根本不是一码事,更不能证明我们平时吃这些保健品就一定有用,在研究方法有效性和结论真实性方面都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它们确实是阳性结果。这个级别的阳性结果用来夸大宣传,欺骗一些不了解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已经是绰绰有余。至于捏造研究结果、伪造学术期刊这种事情,某些厂商一旦这么操作,一般消费者就更是防不胜防了。
还有些产品对一部分人确实是有用的。比如鱼油可能对高脂血症有一定治疗作用、生物钟调整可以用褪黑素(然而医学上的使用和保健品标榜的很可能根本不是一个用法)。至于维生素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是保健品也是药品。虽然我们日常吃大量维生素可能根本没有保健作用,还能因此中毒,但某些群体确实需要补充某些种类的维生素。我们没法一刀切地说所有保健品对所有人都完全没用。这样一来,功效问题本身的争议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那么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些保健品到底有效吗?对于一部分保健品,对于特定人群,一些情况下确实可能产生一些治疗作用,退一步说,安慰剂效应(没什么明显的生理效应,但是吃了心里舒服,自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也是存在的。还有一条底线是,这些保健品至少是无毒无害的,不良结局最多只是浪费钱。
然而,另一些时候,吃保健品的危害不只是浪费钱那么简单。一种同样常见的情况是,一部分保健品里可以加入一些药品来达到宣传所说的效果。我们不妨想想,如果一个保健品宣传得那么神奇,又没有添加药物,为什么不去做临床试验申请作为药品上市呢,医生为什么不推荐使用呢,厂家对产品的功效又是哪来的把握呢?所以,狐假虎威是常常发生的事。这种情况下,使用这类产品就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量等问题。比如声称降糖的保健品,里面加了降糖药,一旦患者自己再吃降糖药,就容易出现用药过量,风险很大。
所以,本文可以给出应对这类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处理的原理,但是没法给出详细的白名单和黑名单,这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
世界各国对药品上市审核的标准宽严不等,有些产品在一些国家并不能作为药品上市,而在另一些国家就成了药品。背后的原因是,这些药品的功效没有得到充分检验,虽然有时候有些阳性结果能证明这些产品的疗效,但是另一些研究表明这些产品无效。
典型例子是某些“调节免疫力”的产品,这类产品主打的功效就是调节免疫力,并没有明确的用药和停药指征。对这类的药品,有时候医生会尝试使用,但是公众不应该对它们的疗效抱有太高的期望。
匹多莫德有没有副作用?有一种说法,生病之后再吃匹多莫德就没有用了,是真的吗? - 方可的回答
在治疗疾病时,人们应该首先采用的,应该是必要的、证据强度最高的一线疗法,其他的治疗方案,都是可选的,而且要以知情同意为前提。在经济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这类证据不确凿的疗法甚至是应该避免的,它们会大大增加患者乃至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占用患者一线治疗的经费,性价比低下。这个思路也适合保健品,人们不该在缺乏证据的保健品上面浪费钱财。
对于中医药相关的保健品,有时候问题更复杂。因为这类保健品的原料可能和药品用的原料并无二致,在功效说明方面也采用了中医术语。更不用说,许多时候中药在国外就是以保健品的名义上市销售的。我们实在是说不清这些产品到底是保健品还是药品。
那么,什么中药保健品能长期吃?什么不能?又适合什么人群?功效如何验证?我们如何针对每一款产品给出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一个有大量天然药物成分的保健品,我们把它按保健品还是药品管理?许多保健品都没法给出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消费者自行使用这些产品的风险也就更大。无效事小,一旦出现不良结果,问题就严重了。
更不用说,一种保健品的理论依据如果完全是基于中医理论的,缺乏科学证据,说服力也很成问题。我们买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喝凉茶也可以清热解毒,那么它们两个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我们吃保健品不就成了吃药?换言之,我们生病时吃中药不就降格为吃保健品了?此外,古书上记载的药方非常多,它们当然很多都是无效的,而保健品的审查又没有药品严格。这种背景下,中医药相关的保健品能保证效果吗?
还有些动植物成分做的保健品,似乎和中药沾边,却并不是常用的中药,这类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就更可疑了。对于这类产品,只要是直觉上怀疑它们有问题,就可以选择不去购买。如果它们真那么好用,等到拿上药品批号后再用不迟。
补充人体营养素的产品其实是相对安全的,因为日常情况下,这些营养素并不容易过量或者中毒,即便是超量服用,很多时候也不一定会有严重后果。然而我们仍然应该按照说明书谨慎使用它们,更不能用它们代替健康的饮食结构。理由有几个:
很多人饮食结构其实非常不合理,这种情况下吃点保健品是可行的。但是,营养补充剂不是灵丹妙药。大部分人首先应该关注的,依然是国内外的居民的膳食指南。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使用营养补充剂。此外,有些营养素是有便宜的药准字非处方药的,比如一些维生素,这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使用昂贵的保健品呢?
医药行业从业者实名发文,本身是对自身言论负责和展现专业性的做法,这样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但是一旦试图发表对某些保健品销售不利的结论,触及厂家商业利益,回答者就会面临各种潜在风险。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许多信息是网上公开可查的,利益相关者找上门来打击报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指名道姓批评个别产品时,风险就更大。
不只是保健品,甚至是食品和药品领域半岛真人,也存在类似风险。比如,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然而在我国的槟榔产地和主要消费地,有报道指出,医生们并不敢在大众传媒上宣传槟榔的危害。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医疗卫生行业业内的权威人士不一定有热情有动力和公众进行互动,有时候也无力纠正一个产业的混乱情况。这些问题短期内没有好的改进措施,然而我们依然应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做点什么。除了督促管理者采取措施之外,每个人也应该了解健康方面的信息,提高对保健品欺诈问题的警惕性。
自己给自己开点药“调理”一下,自己给自己治疗,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种癖好。在行医执照要有官方认证的时代,这类可以自行随意购买的保健品的一大功能,就是满足人们自己尝试研究健康相关课题的心理需求。此外,老年人缺乏专业知识,患病风险又很大,有的已经患有多种疾病。由于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和专业知识的匮乏,中老年人为了健康,往往更容易在推销者的宣传攻势下购买保健品。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当我们发现身边有些人盲目使用保健品,已经到了不合理的程度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简单的办法是找医生咨询。医生明确表示不让吃并告知风险,是有说服力的办法。
寻找多种理由劝说,例如:吃的药太多相互干扰影响治疗、潜在的不良反应不明确。还可以多介绍保健品厂商诈骗传销危害消费者健康等方面的负面新闻。
最后的办法只能是认怂,毕竟我们不能随便剥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的自主选择权。此时,我们也可以用相对安全可靠的保健品代替不安全的保健品,尽可能规避风险。
但是不论如何,保健品不能代替正规治疗。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这类需要长期用药治疗的疾病,决不能擅自停药,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这点一定要清楚。
我妈好像被国珍松花粉洗脑了,怎么让她不那么迷松花粉这类的保健品? - 健康 - 知乎
奶奶被珍奥的推销员哄着买了接近十万的保健品,家人应该怎么办? - 个人咨询 - 知乎
前面的文章表达的个人观点都比较隐晦,而且有些段落我已经解释了,话说得太直白、直接针对某些具体产品,说不定都有可能在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给我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如果一点个人立场也没有,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太贫乏了。所以我再次说一下个人观点: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不能随便停正规药物。药品使用先于保健品,医生的可信度高于商家。医生有权给出保健品方面的建议,可信度远高于商业宣传。
在此基础上,基于一定的医学理由,考虑到每个人的个体情况和经济因素,有选择地使用以补充营养素为主的成分明确、证据充足的营养补充剂。
不使用乃至任何宣传治疗作用的产品。积极打击传销洗脑、夸大宣传和诈骗活动。使用下三滥、竭泽而渔不择手段的企业,做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底线或者质量保证,这类企业主要的目标是经济利益,健康只是个幌子。
不推荐宣传纯天然的、纯粹用传统医学或者替代医学理论指导的缺乏现代科学研究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药品,绝大部分都不是非用不可的。如果某些保健品已经引起了消费者本能的直觉的怀疑,那么就不用再听信这些商家的宣传了,直接一概拒绝也没有太大关系。
知乎上的用户以大城市的信息渠道多样的中青年人为主,本来往往不是保健品厂商的主要客户,因此本文可能并不能帮各位读者在短期内省什么钱,不过如果如果本文能解答一些读者的疑惑,甚至帮助读者和亲朋好友们减少一些经济上不必要的支出,也就达到目的了。欢迎赞赏,欢迎批评指正,本文会不定期更新。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真人